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B9621020

波蘭東部邊界的確定
1945年初,蘇聯在波蘇邊界問題上已經佔據完全的主動。它不僅實現既成事實的佔有,而且得到美英大國和大部分波蘭人的默認。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同意以寇松線爲波蘭的東部界線。同時,他們提議蘇聯讓出利沃夫和利沃夫油田。史達林拒絕接受。他說:“這條線(寇松線)不是俄國人而是寇松和克雷孟梭制定的,當時俄國人並沒有受到邀請,這條線的劃分是違反他們的意志……我們難道是連寇松和克裏孟梭都不如的俄國人嗎?這樣,我們就無法返回莫斯科,無法向人民交待。他們會說史達林和莫洛托夫在保衛俄國的利益上比寇松和克裏孟梭還要不可靠。因此,對調整邊界線的建議,不能表示同意。”而後,蘇聯人做出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妥協,同意在若干地區做出對波蘭有利的五至八公里的逸出。雅爾達會議上,在沒有波蘭代表的參與下,蘇美英三大國確定了波蘭東部的邊界。“三國政府首腦認可,波蘭的東部疆界應依照寇松線,而在若干地區應做出對波蘭有利的自五公里到八公里的逸出”。1945年,《波蘇疆界條約》以法律形式確認這條邊界。
二 波蘭西部邊界的劃定
雅爾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一致認爲喪失東部土地的波蘭應該得到西部土地的補償。邱吉爾和羅斯福同意波蘭西部以奧得河爲界,對史達林所倡導西部疆界擴展到西尼斯河,則認爲根據不足。由於意見的分歧,西部邊界問題在會議上被擱置。在三國首腦意見分歧的背後,是他們對戰後東歐勢力範圍安排的思考。
1945年初,蘇聯紅軍解放波蘭西部地區後,史達林把西部地區的管理權轉交給波蘭臨時政府。1945年3月,波蘭臨時政府宣佈在西部地區成立5個新省,即馬祖爾、上西里西亞、下西里西亞、波莫瑞和格但斯克,同時鼓勵中、南部的波蘭人向西部移民。因而,在波茨坦會議前,波蘭首先完成對西部地區既成事實的佔有。
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在波茨坦會議上商定:“三國政府首腦重申他們的主張,認爲波蘭西部邊界的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三國政府首腦同意,在波蘭西部邊界最後劃定前,以前德國之東部領土,即自史溫曼德以西之波羅的海沿奧得河至尼斯河西段匯流處,再由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包括經本會議決定不歸蘇聯管轄之一部分東普魯土和以前之但澤自由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
戰後波蘭東西邊界的確定,急劇地改變東歐七百年歷史。自古以來,東歐就存在德意志人和波蘭人向東征服和移民的浪潮。幾個世紀積累的民族征服和擴張造成東歐民族界限犬牙交錯的複雜局勢,由此産生領土糾紛、民族戰爭、宗教排斥和文化衝突,從而使東歐成爲滋生強者、淩辱弱者的溫床。18世紀末,俄、普各自打著“解放被壓迫的兄弟”和“保護被欺負的臣民”的旗幟,瓜分波蘭。1939年,希特勒以但澤問題爲藉口,史達林以“解放西烏克蘭人和西白俄羅斯人”爲幌子,聯手瓜分波蘭。東歐盤根錯節的歷史淵源和理不清、剪還亂的民族關係是多次戰爭的根源。蘇、美、英三大國提出以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解決歷史的遺留問題。換另一種方式說,它也是一筆勾銷七百年的歷史,德國人回到德國,波蘭人居住在波蘭,東歐的歷史重新返回12世紀前的原狀。也許這是民族自決原則下較合理的安排。畢竟脆弱的東歐無法承載如此之重的歷史積澱。但是,粗糙、冷漠的理性把歷史積累的深厚感情置之度外,承擔歷史巨變後遺症的是波蘭人民和德國人民。在隨之而來的冷戰氛圍中,領土的糾紛再次播下兩個民族不和的種子。圍繞奧得—尼斯河國界,波蘭和西德、蘇聯和西方各自採取不同的立場,導致波德兩國歷史的變化。